西洋|建築藝術系列─新古典主義影響(額滿-現場候補)

蔡榮任,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與成功大學,取得碩士學位之後,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建築史博士。專長為建築史、建築理論、台灣日治時期與戰後建築。目前任教於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。
Pompeii-龐貝-羅馬-義大利

新古典主義及其影響

活動時間:2020/10/31(六) 下午14:00(額滿-現場候補)
報名網址:https://pse.is/UBDDQ

十八世紀中葉,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建築風潮逐漸消退,歐洲開始興起另一波回歸古典的浪潮。在法國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思想體系的帶動下,建築師一反過去強調裝飾、曲線、動態與變形…等的設計手法,回歸到正統古典的設計原則,讓建築物恢復簡潔、清晰、典雅的形式與風格。

尤其是龐貝城的重新發掘,帶動了歐洲人的考古風潮,使得古埃及、古希臘、古羅馬…等文明遺跡再度受到重視。伴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、書籍的出版、以及「壯遊」的體驗之行,建築師在歌頌古這些老文明的同時,也將文明遺跡視為一種新的設計典範。

隨著西歐重要建築師如蘇福樓、辛克爾、與索恩…等人的推波助瀾之下,新古典主義的風潮開始擴散至南歐、東歐、與美洲…等地,直至十九世紀中葉仍是不可忽視的全球性建築現象。

講綱 :

  1. 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
  2. 歐洲民族主義的興起
  3. 古埃及、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考古風潮
  4. 希臘復古與羅馬復古
  5. 蘇福樓與法國的新古典主義
  6. 索恩與英國的新古典主義
  7. 傑佛遜總統與美國的新古典主義

百夫長講堂:10451 台北市錦州街5號6樓
(近捷運民權1號/雙連1號/中山國小2號出口)
每場收費:NT$200
報名電話:02-2581-1092

圖片自維基百科

巴洛克、洛可可與歐洲皇宮

活動時間:2020/09/05(六) 下午14:00(額滿)
報名網址:https://pse.is/U26FZ

宗教改革與三十年戰爭之後,歐洲各國開始爭取國家主權,其中又以法蘭西王國的崛起最為關鍵。為了彰顯國王的威望與尊貴,喜歡聽歌劇、熱愛藝術與芭雷的路易十四開始裝扮自己,戴起假髮、穿起高跟鞋、化妝、手持長杖、自稱太陽王,並著手打造一座歐洲前所未見、奢華無度的宮殿:凡爾賽宮。

宮殿內富麗堂皇的戰爭廳、和平廳、鏡廳,以及宮殿外廣大的花園、噴泉、與運河,造就了凡爾賽宮成為巴洛克宮殿與花園設計的典範,也促成了更加繁複、細緻、充滿金絲、貝殼、波浪、枝葉、與漩渦圖案的洛可可風格的出現。

於是法國的皇宮成為歐洲各國皇室爭相模仿的對象。奧地利人蓋起了麗泉宮,普魯士人打造了忘憂宮,俄羅斯人興建了冬宮與夏宮…。歐洲在十七世紀後半葉掀起了一股修築豪華宮殿的風潮。

講綱 :

  1. 古羅馬時代的宮殿
  2. 麥第奇家族與義大利宮殿
  3. 巴洛克庭院設計與都市規劃
  4. 太陽王路易十四與凡爾賽宮
  5. 從巴洛克到洛可可
  6. 德奧地區的宮殿建築
  7. 俄羅斯的宮殿建築

百夫長講堂:10451 台北市錦州街5號6樓
(近捷運民權1號/雙連1號/中山國小2號出口)
每場收費:NT$200
報名電話:02-2581-1092

巴洛克的建築藝術

活動時間:2020/08/15(六) 下午14:00(額滿)
報名網址:https://pse.is/TXDKZ

巴洛克一詞源自於葡萄牙語的Baroco,意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。在藝術界,巴洛克也用來指稱16至17世紀之間出現的藝術形式,無論是繪畫、雕刻、音樂與建築,皆有巴洛克風格。其中,巴洛克建築延續著晚期文藝復興與風範主義的色彩,以一種誇張、動感、激情與戲劇化的方式,重新詮釋古典建築語彙,讓建築呈現極具張力與華麗的效果。

伯尼尼與布羅米尼是兩位開創巴洛克建築的先鋒。伯尼尼先後完成了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廣場、大階梯、主壇頂篷與聖彼得寶座的設計,將巴洛克風格推展至極致。而布羅米尼則在四泉聖卡羅教堂與沙邊聖依佛教堂上,將螺旋般的曲線設計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至此,巴洛克建築師逐漸揚棄文藝復興以來對正圓形、正方形…等幾何形狀的追求,不再講究和諧的比例關係,也不再強調平衡、靜態的美感,而是將感性的宗教力量幻化成浮誇的建築形式,裝點在一棟又一棟華麗的教堂設計上。

講綱 :

  1. 宗教改革與天特會議的影響
  2. 巴洛克風格的先聲:耶穌會教堂
  3. 梵蒂岡與聖彼得大教堂
  4. 布羅米尼與伯尼尼的競爭
  5. 哈杜安馬薩與法國的巴洛克
  6. 范厄拉與奧地利的巴洛克
  7. 雷恩爵士與英國的巴洛克

百夫長講堂:10451 台北市錦州街5號6樓
(近捷運民權1號/雙連1號/中山國小2號出口)
每場收費:NT$200
報名電話:02-2581-1092

分享此文 Share this...
Share on Facebook
Facebook
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
Twitter